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肉粽的記憶

肉粽的記憶

連續兩星期都看見公司有同事蒸肉粽,那當然是端午節延續的餘味,很自然的也想起了小時候有關肉粽的記憶。不過先來說說前陣子端午後在高雄吃到的一款肉粽。過去即曾聽聞,這家店內牆上裝飾有大幅的老電影看板畫,是鹽埕當地有名氣的肉粽店,所以此次就應景邀女友一起去吃看看。

南部粽特有的配料通常是一層花生粉,此店也不例外,可惜量多的花生粉似乎掩蓋不了米粒部分僵硬的口感,不知是原本特色或是客人太多應接不暇,蒸煮時間想必應再拿捏好,咀嚼中仍可吃出部分糯米心的硬度,整體的口味也稍嫌偏重,而對比出如此表現,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北吃過的府城王記肉粽,則是偏向軟性口感,不過兩者反差雖然大,仍都有不少擁護者。

唸小學時幾乎每天放學後都先回到車路口的阿嬤家,那是在彰化民生市場附近的阿嬤老家,除了市場周邊供給庶民的多元民生物資,也是最競爭的小吃世界。車路口顧名思義,是兩條大馬路交會點,更是熱鬧的街道口,十字路口角落也各有賣店攤車各據一方。其中有攤肉粽餐車,每到午後三、四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曾間斷停駐在路口,甚至連舊曆年也守衛著車路口,那時候一放學經過路口,就會見到肉粽攤車已經推出準備,順餐車頂遮棚而下,總見幾串肉粽垂掛一邊,那已是每天所見的一幅街景。但奇怪的是,一年卻難得吃上一次,後來回想,很可能是早期大都習慣自家包粽,從餡料到糯米可以一手掌握,想吃什麼就包什麼,肉粽的習俗也一直維持;此外,少吃的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從小討厭豬肉,尤其是油花的肥豬肉,只要一聞上鼻馬上劇烈反胃,而外賣的肉粽又多肥肉,所以肉粽少能引起我的胃口,反而是旁邊的麵線糊才是最常光顧的小吃店。

這樣的光景持續很久,直到離開家鄉地,肉粽攤車的形象仍鮮明停在車路口的街角。後來只要有機會回到民生市場,除了麵線糊,總是會搜尋一下肉粽攤車是否仍在哉?不過不知何時起,肉粽車已經頂下店面,也在民生市場上,與麵線糊店相隔幾間店,雖然對肉粽味道的記憶不曾深刻,但攤車上掛滿粽子的形象卻未曾衰減。

以王記府城為例,招牌雖是肉粽,但反而比較喜愛非粽產品,如自己最愛的純粹菜頭湯,碩大厚切的白蘿蔔,熬煮爛燉,不會吃到生澀的氣味,牙齒也不會遇上生硬之處,這也是令我願意反覆吃它的原因。而鹽埕這家肉粽店,除了肉粽,客人配點的另一種熱門食物則是碗粿,一如台南府城,此店的碗粿也是以肉燥入身,雖口味重但也吃出小時候的古早味,肉燥入味過的瘦肉顯得頗有深度,讓古早醬味在口腔內撲鼻而入,一時也能衝擊很久很久以前的記憶,雖說南部在料理碗粿米粉手法不同,不過其中肉餡也算與彰化阿嬤老家的碗粿滋味相似。

端午肉粽雖差強人意,但意外勾引出久久以前的記憶,也算不虛此行。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