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一杯山頂上的黑松亭咖啡與排隊東東芋圓

一杯山頂上的黑松亭咖啡與排隊東東芋圓

這杯咖啡沒有特別高貴,卻哪兒也喝不到,因為這是登上步道頂唯一的一杯手沖黑咖啡。

先回到還沒抵達山頂前的步道途中,雖然雙腳已顫抖不已,何處是盡頭心中仍無概念,不過一杯想像中的咖啡此刻正漂香於山頂上,據說涼亭旁還偎長著幾棵黑松、二葉松老樹,於是一面懷想步道終點涼亭黑松亭內未入口的咖啡,一面則遙思山巔古松風光,勉力支持著腳步往前。
→以相思圓木鋪設的步道令人意外,體力也是一大考驗

話說同事相約步道行,猶豫有段時間沒有爬山健步,就先從淺山開始,台中大坑步道遠近馳名,於是雀屏中選,況且山下圓環還有熱鬧非凡的東東芋圓。

有鑑於喜愛咖啡的人行走步道,背包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隨身咖啡,但又忌諱重量過剩,原先打算攜帶一組手動磨豆機,但方形笨重並不適宜,為了節省空間轉而先將豆子磨好封裝夾鏈袋,如此負擔頓時減輕許多。

其次,泡咖啡不可無水,然重量最明顯,本想把炊具一併帶上,但一樣考量攜帶的東西過於瑣碎,體積過大,遂放棄此一想法,另尋思決定,先在山下煮好開水,再利用保溫瓶裝存,之後攻頂的時間也許可以讓水溫降至八、九十度,對於沖泡咖啡的溫度說不定恰好,完美!在攀爬的道路上但見山友為了上山煮食而背上一、二十公升的水,負重的臉色已然發白,只為上山有水可煮,已經有點喪失爬山健身的美意了。

黑松亭顧名思義,因此地點有不少松樹群生,僅見或高或矮的粗老樹幹牢牢攀盤陵線,形勢突出而顛危,原本狹仄的梯道,登頂後的視野也全然不同,依附在老松旁的梯道可全景遠眺盆地四方,還有因美景而登頂攝影的山友頻頻取鏡。二號步道雖沒有高聳入雲的山勢,卻也令人頗費體力,主要是這條步道沒有一般泥土地或棧木道,而全由相思木截切大小粗細不一的圓木一根根舖接而成,走起來著力點小,以致行走其上如同腳底按摩般,路途更顯艱鉅,往往短短的百公尺就幾乎得費時一個鐘頭,堪稱絕無倫比的步道設計。
→黑松亭旁有不少老松順山陵線生植

中途只要遇有休息站,總是人聲鼎沸,甚至有在地果農肩挑自家橘子隨意販賣,一顆五元,如此更不用說步道入口處更可見販賣蔬果或其他小吃點心的小農小商,如公園旁的地瓜伯烤番薯,也是下山後補充體力好光顧的對象。

黑松亭內的山友來來去去,喧囂雖未曾停歇,但休息片刻即可靜下心,接著各人取出泡咖啡所需器具,鐵金剛合體,如此兩人份的手沖咖啡,於是落成。

→想要上山喝咖啡,手沖方式泡咖啡帶上山最輕便

→在山上親手沖泡咖啡別有滋味

→沒有華麗的器具,山上喝咖啡就應靜心單純

山上清雅脫俗,下山不免隨通俗走入塵世,未知何時起,大坑步道必經圓環旁的東東芋圓已然成為山友造訪之處;又曾幾何時,連遊客都趨之若鶩,店家也能提供停車場應付。如今一到假日,門庭還得動用交通疏導才可替壅塞的車潮紓壓,眾人排隊獨為一碗芋圓。

→天氣冷了,就來杯溫熱的桂圓芋園湯

當然,東東芋圓有其成功之道,三、四十元的小甜點,有城市中無法想像的內容,物美價廉、料多實在(好像廣告詞),這幾乎已是小吃經營不變的道理了。


→大坑二號步道黑松亭旁遠眺視野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清水排隊士官長手工撖麵

清水排隊士官長手工撖麵

離開老眷村後,轉念想到港區藝術中心還未曾參觀過,遂順道探訪,不過走來走去仍被書店區吸引。雖無中意想購買的藝術書,但卻青睞一張20元的清水在地手繪散步地圖。也意外發現地圖的創作團隊,其中正有暑期來公司實習的學生,童趣的風格手跡,將清水街區可以雙腳履及的地點一一列出,並簡單介紹幾條各具風情的路線,因為逼近正午,最有興趣的當然是小吃了。找到中心內的餐飲部歇歇腳,先吃上一支百香果冰棒,再攤開清水散步地圖,還請教了年輕老闆,除了著名米糕,附近殊不知有無其他清水小吃?老闆想了又想,只道出中心對街有家士官長手工撖麵較知名,手工撖麵?心中突然浮出謎團,該不會是像刀削後粗壯的麵團吧!老闆認為還不賴可以試試,畢竟方圓百公尺再無其他名氣較為突出的小吃,於是揣著姑且一吃的心情,從手工麵店的後門穿越進入。


→從後門也可穿入至士官長撖麵店頭

雖未至中午十二點,沒想到已有排隊客人,看店家下麵煮麵未曾停歇,招呼的幫手則一邊推銷店內的切盤、一邊算帳找錢,來店的客人不外乎手工或湯麵或乾麵加上半熟水煮荷包蛋,順著隊伍的經驗,也學前頭客人點上一碗乾式蛋麵,另外再補上一碗豬肝湯,宛如自助餐餐廳,人人一盤一盤的自助端開,而如此樸素無華的餐點,中午休息時間一到,竟然也造成「萬人空巷」。


→毫不誇張,食客為趕上中午一點前營業時間結束,都提早到店

這樣的形容絲毫不誇張,透天民宅內人滿為患,幾無容身之處,店東仍然不停地下麵煮麵,飽足的人瞬間換成下一波飢腸轆轆的人,因為午間營業時間只到一點,中餐就在眾聲喧嘩與現代速度感的情形下吃麵用餐,除了溫燙的麵食,也直呼不思議,見識到一地小吃的活絡與活力。

→生意太好,取餐只能自助來了

不過原本擔心的手工麵粗細,入口後倒也放下猶豫,滑嫩的麵體厚度剛好,嘗不到對自己最為難的麵粉味,馬上在心中加分,再配上獨特的肉燥麻醬、分量足的應菜,價格實惠,難怪大隊人潮排到了馬路上。

隱藏在巷弄間的小吃再一次令人吃驚。

→手工撖麵加上獨家醬料,香氣四溢

排隊美食:從早上六道營業至中午一點
手工撖麵+水煮半熟蛋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和美老阿伯紅豆餅

和美老阿伯紅豆餅

老阿伯說他的攤子每天六點就開始營業了,當下的反應是傍晚六點,因為來過和美街幾次並沒有特別留意,以為是晚上才有的傳說中紅豆餅攤子,不過一問之下才知道,老阿伯是每天早上六點就開賣了。這還是頭一遭遇見紅豆餅可以當早餐吃的攤子,自從老阿伯退休後,十二年來從早到晚手作料理內餡,雖有幾種口味,但也不是每種都能吃得到,價錢實惠倒是無可挑剔,一個五元、五個二十元、十三個五十元,想必至今沒有一個地方能吃到這種價錢的紅豆餅了,結果老伯還很豪爽的多送一個,結果增加收成,一變六個二十元,兩人吃足足飽矣。


↑經濟實惠的紅豆餅,還能在一大早當早餐,其他地方找不到了

和美舊稱和美線,又稱和美散,據說與巴布薩(Babuza)平埔族語「卡里善」、「朥狸散」有關。和美街莊的形成較晚,清乾隆初期和美地區曾有「德熙新埔十八莊」之說,不過區域較今日為廣,伸港、線西都在範圍內, 仍以散莊的聚落形態居多。境內的月眉潭(約今和美月眉里)在雍乾年間有彰邑八景之一「眉潭秋月」的美稱,直到道光年間此潭已成為《彰化縣志》所言的「今潭水久涸,已填為埔矣」,昔日的彰化八景之一月眉潭美景遂被其他風光取代。


↑老阿伯退休後就在門口推出紅豆餅攤子,繼續第二春人生

漫步和美老街,偶而仰頭觀賞老建築,在急躁的車水馬龍中別有逸趣。街肆的形成於何時雖無定論,但無意間撞見的老阿伯紅豆餅,亦如老街曾有過的浮華而今滿面斑駁,在地人並無明顯感受,存在或消逝就像每天的作息般自然,有些店面時開時關無定時,有時想吃的時候找不到,卻又在無意間吃到,不過滋味如何呢?一個五元的紅豆餅,只能說很特別!


↑一大早六點即開賣的和美老街老阿伯紅豆餅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龍井國小旁老樹下的排隊小吃

龍井國小旁老樹下的排隊小吃

原本就想找個地方吃中飯,並且沉澱思索一下有關茄投此地的老渡頭究竟在哪裡?從舊車路穿越茄投路,一整個上午都在巷弄間穿梭,就這樣在龍井國小路口撞見排隊的小吃攤,莫名的慾望又蠢動起來,只好停車一吃。


↑看見排隊小吃就勾引想吃慾望,只能停下腳步

「茄投」地名的出現很久遠,與過去的平埔族原住民息息相關,一幅約略在西元1757年左右的「乾隆台灣輿圖」(清乾隆21〜24),當中就標記有「加投庄」。如果從半線(彰化城內)西門街外出,將行經「刺桐腳」、「秀水莊」、「加螺莊」、「馬芝遴汛」、「馬芝遴社」、「馬明山莊」,接至「鹿仔港街」;平原往北未過溪,各地聚落還包括「紹安厝」、「番仔溝汛」「營盤埔」、「阿束番社」、「惡馬莊」、「白沙墩」等。而渡過大肚溪,北岸平原則廣布「龜山莊」、「掃菷尾」、「海埔厝」、「加投莊」、「鴨母藔」、「紹安厝」,一直通往近海水裡(社)汛、港。

水裡社也是平埔族居住社地,大約位於今日龍井區的龍目井景點周邊,清道光年間《彰化縣志》就記載著龍目井山下有二座奇石,如龍目形狀。一旁有自然湧泉形成,有小村社外圍竹籬,環井維生,此村莊即是水里社人生活的場域。今天如果走入龍目井景點,附近仍可見竹林環伺,散落的老屋更添蕭索氣氛。不過龍目井整修後,闢出文學步道,往後應該更容易親近。

平埔族遷離茄投後,以陳姓家族為首的移民拓墾此地,也形成茄投一帶陳姓聚落景觀,其中以陳三綱堂宗祠最有名。茄頭路主要路段過去由頂茄投、茄投和茄投尾組成的街區,頂茄投就有奉天宮,茄投尾則有保安宮,前後護佑茄投一地,大肚龍井區域盛行已久的西保二十庄迎媽祖,據說就由茄投人士發起。


↑曾幾何時麵與米糕是絕配

這天中午,老樹下小吃攤留下我的腳步,順著隊伍點上一碗米糕,不知從何時起賣米糕的店家總會伴隨賣麵,於是不免俗的加點乾麵一碗,好吃嗎?這真是難以回答的問題,應該說老樹下排隊小吃常有在地自有的風味,而此家米糕偏向乾硬風,澆淋的醬料則走微甜路線,米糕上層的滷肉燥則少瘦肉,對於喜好入口易嚼的人來說,這樣的滋味或許不容易接受,也或者這就是靠海近水的村莊本色。難得的是老闆娘招呼人親切大方,彷彿你就是店裡常客,有提振心情的療效,也因此不管口感如何,嚐試一下總不虛此行。

↑具硬派風格的米糕,微甜的淋醬,肥厚的滷肉,交織成近海小村的風味

過去茄投庄前端臨溪有一稱作「寮仔」的小村,如果從茄頭尾巷弄進入,道路狹小甚至難容會車,但此地很可能就是早期欲從大肚溪對岸渡河的對接渡口之一,特別的是,這個小小社區的信仰中心是奉祀國聖爺鄭成功的國聖廟,似乎也與彰化國聖里的國聖永安宮的香火隔溪遙遙相應,很可能老渡頭就存在於過去。

↑寮仔社區內的主寺廟國聖廟,整建一新

排隊美食:乾式米糕,以微甜乳白色的淋醬搭配,滷肉燥少瘦肉。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2)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2)

台南盛場沙卡里巴即今康樂市場,市場內的美食「棺材板」小吃可說遠近馳名,但一個人只有一個胃,府城美食又多如過江之鯽,一直沒有機會輪到。不過據說盛場內1942年開業的「老赤崁」點心店創始人許六一原在寶美樓「學師仔」學習宴席菜。寶美樓原是日治時期府城最知名的台式酒樓之一,阿緞、小紅、艷紅、雲英、吳錦杜等名花皆紅極一時,又因為有大稻埕南下的藝旦才女王香禪而佳話頻傳,北部舊詩人林夢梅有詩:「天南淪落感年華,寶美樓中醉綺霞。底事雲英還未嫁,相逢羞殺故園花。」即形容與名旦雲英的風流過從,也令人見識到台南寶美樓的名聲。


↑青樓才女王香禪詩作〈葬花〉刊載台灣日日新報上,1909.04.18

1950年代美援時期,許六一以西餐吐司與雞肝等下水內臟結合的概念,為媲美鵝肝醬的美味,而發展出「雞肝板」,以後因為有人認為看似棺材板,於是又改稱聳動的名稱「棺材板」流傳至今。不過市場內老店不止於此,朋友相約沙卡里巴也是因為裡頭大有文章,其中有家三代相傳的米糕店就是一例。台南的米糕料理確實名不虛傳,單就端盛出來的氣勢以不凡,尤其幾年前國宴菜單的光環讓台南米糕之名更上一層樓。

↑榮盛米糕是老台南人三代相傳的記憶滋味

一般除了肉燥或滷肉等美味米食,會發展出米糕就不可不探究一下台灣的稻米文化,清康熙末年《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物產項說得清楚:「稻有粳、糯。粳稻種於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於園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種於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於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秫米即糯米,閩南語至今仍習慣稱之,當然不僅米糕,糯米做為主食的變化更久遠,早期原住民更是歲賦的米糧單位,至於生活上的飲食更是相形重要,例如《東瀛識略》「番俗」記載「番以薯芋為常餐,食飯者僅十之三、四,飯皆摶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粉餈,名「都都」,珍為上品。」又或者如原住民釀糯米酒「一番女嚼米,置地上,越宿成麴,調飯以釀,飲時沃以水,色白味酸,曰姑待酒。」足見糯米的重要性。

榮盛米糕是朋友自有記憶以來最常吃、也最喜愛的米糕店,記憶著阿公帶著孫子的傳承溫度,而米糕店也是一脈三傳,這樣的小吃店就是老店最佳範例,店主手路不失傳,顧客也是父傳子、子傳孫,時代萬變,但口味堅持,就是小吃最美的記憶。

↑米糕配魚丸湯是標準吃法

台南米糕因為出名,在這裡與最澎湃的米糕相遇,看見了不免驚艷,大碗的糯米飯滿載配料,厚塊碎魯肉、大粒滷花生、魚酥、雙瓣香菇,先餵養眼睛的豐盛感,這樣吃食起來就會心滿意足,如果再加上朋友推薦隔壁攤的阿財點蝦捲,則有別於安平的蝦捲口味,此攤蝦捲逕至以魚漿天婦羅裹餡作法油炸料理,口感便有特殊之處。一碗米糕、一碗魚丸湯或綜合湯,加上滷蛋與一碟蝦捲,也讓胃口在市場內流連。

↑阿財蝦捲不同於安平口味,以札實的魚漿裹餡

排隊美食:榮盛米糕如招牌所示,米糕、魚丸湯、菜丸湯、綜合湯幾種。鄰攤阿財點心蝦捲、香腸熟肉。如果還能吃得下,棺材板點心也在幾步之遙。

↑榮盛米糕年輕一代掌店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1)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1)

據家族曾在沙卡里巴開業的朋友禿鷹說,如今府城有名氣的排隊店豆奶宗和泰城水果店,早期就在未拓寬前的海安路、中正路口上起家。豆奶宗以攤車之姿夜間十點開始營業,成為歡樂盛場熱鬧消退後另一個宵夜亮點,朋友年輕時常熬夜,可能在豆宗奶剛推出攤車時買上一份點心,然後清晨時分肚子餓了又回頭吃上一回,一天會令人消費兩次的小吃確實不容易。聽說特別的是沙茶蛋餅,這天一早雖然已經享用過小卷米粉,仍食指大動點了一份沙茶蛋餅,此種組合對沒吃過的人而言新鮮感十足,會有沙茶這樣的佐料,不可不提台南的潮州菜體系,其中汕頭沙茶爐火鍋即是一絕,不消說市場上占有率最廣的牛頭牌沙茶醬當然也由潮州人所創。而在豆奶宗舊攤位對街泰城水果店則在遷移正興街後,也博出另一番排隊風景。


↑攤車不起眼的豆奶宗,每日皆見排隊人潮

前頭提到府城另一早餐美食小卷米粉最早先由葉家創始,原址在國華街大菜市前,後來第一代葉水龍因年邁而偃旗息鼓,卻也因此開枝散葉。後來葉家重拾經營,目前由葉家媳婦主掌鍋爐,店址換到國華街二段,此次府城行就讓在地的識圖老馬帶領前行,朋友說,除了小卷米粉鮮甜味美,宗師葉水龍已失傳、最出名的是能露一手「碗花」,但「碗花」是啥米碗糕?或許只有老一輩人才見識過,如果興致一來,葉水龍會手拿乾布朝準備盛湯的碗公碗底一抹,並順勢抓起碗公凌空一拋,碗公遂以空翻美姿落下,再由另一手穩穩接住。說起來看似簡單,但要想想,早期是陶碗,有重量又有可能摔破的心理壓力,不失手都算難能可貴。



↑小卷米粉始祖葉家國華街店面,一鍋滾燙的米粉湯,
另一側是以柑仔冰鎮的小卷,僅此一味

小卷米粉就是專賣有小卷的米粉湯,雖簡單但祕訣還在湯頭,由於第一代葉老會把熟煮的小卷湯汁混入湯頭內,以至於葉家的米粉湯吃喝起來鮮甜層次大為不同,其次則在於米粉的質地,近年已經非常難得吃到的純正米粉,在葉家還能品嚐到,粗厚的米粉體型,煮久不爛又可入口即斷,不似有些米粉店使用的並非純米粉,變成Q彈口感,完全失去米粉的特色。小卷當然不必多言,海鮮類如果不新鮮怎麼可能好吃,而且肉質咀嚼起來更不可過硬,火候拿捏就不可不慎。小卷吃法單純,醬油沾附即可,但不吃鹹也可省掉不沾,一樣甘甜。離開前朋友問到老闆娘還耍不耍「碗花」?老闆娘則打趣說,現在的首要要求是把碗盤擺出美觀,店面打理整潔。想想也對,怎好教一位端莊的女士舞弄「碗花」。



↑一碗小卷米粉,一小碟醬油,
海鮮早餐回味無窮

排隊美食:葉家小卷米粉一碗80元,公訂價格,只有一種點餐。營業時間早上八點半,賣完為止。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烏日排隊肉圓

烏日排隊肉圓

從烏日火車站走進頂街,有家排隊肉圓就在前頭不遠處,除了肉圓,客人都會額外點上一碗乾麵,這讓我不禁想起南投橋頭邊肉圓的光景與滋味。橋頭邊肉圓每遇假日也是車水馬龍,所有食客必須壅擠在橋旁的一小間店面內,吃起東西侷促緊張,攤車旁就是排隊人潮,想內用的人大都虎視眈眈,磨拳擦掌準備接坐下一個空位,座位也如棋盤畫格,僅容側身而過,雖然慕名而至,但草草匆忙吃完,排隊美食的魅力往往抵銷大半。

烏日,從火車站起步,當地人稱烏日街有頂街與下街之分,頂街以烏日車站為首,下街重要信仰中心則在廣惠寶興宮,是烏日最老的廟宇,近年正準備翻修,正殿已旁遷臨時屋宇。下街因地勢較低,一路延伸至半路店,據廟祝姚先生暢言,「半路店」因連絡南北兩地厝莊路草人跡煙渺,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之情形,又在中途有開設一間柑仔店,因此得名。


↑烏日下街寶興宮是烏日最早廟宇之一


↑半路店今位湖日村內,緊鄰大肚溪,
中彰福德祠是在地老土地公廟,曾因土地重劃而遷移

1830年代(道光年間)半路店已經出現在方志內,會形成此聚落,與位居交通要道有關。往昔彰化縣城通往台中犁店頭,會在此處渡溪上岸,據當地人士言,半路店除了津渡,也曾是大肚溪與大里溪上下游貨物集散地,加上有人在此地開設商店,所以稱為半路店。1959年8月,影響台灣中南部甚巨的八七水災也沖毀半路店民居,附近子孫輩轉述阿公的經歷說,當時從下街最高處朝天宮放眼望向地勢較低的半路店,僅存龍眼樹和榕樹兩棵老樹公,其餘地上物皆淹沒流失。今日半路店因鐵、公路高架橋匯集,部分土地被徵收,原本庄頭的土地公廟中彰福德祠也因此遷移現地。如今除了幾家廠房散落,生活最久遠的在地民居只剩一戶深耕。


↑半路店位在湖日村快速道路與高鐵高架橋下,老地名連在地人都不太清楚,
桑海倉田變化太快,似乎連記憶都被格式化了

寶興宮耆老對於烏日歷史悠久的小吃店指證歷歷,一來是烏日火車站前的豆漿早餐店與肉圓,可以說三代傳承;其次則是在地最老牌的傳統菜市場內,有豆花和幾家道地小吃。傳統市場還沒有機會走訪,無法多著墨,車站肉圓倒是先嚐為快,但見小小攤位人客沒有間斷,可惜不知是不是天氣炎熱胃口小,夏天吃肉圓總覺得不來勁,或許下次入冬後再來一試吧。



↑烏日火車站出站後直行,即可看見有人排隊的肉圓店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肉粽的記憶

肉粽的記憶

連續兩星期都看見公司有同事蒸肉粽,那當然是端午節延續的餘味,很自然的也想起了小時候有關肉粽的記憶。不過先來說說前陣子端午後在高雄吃到的一款肉粽。過去即曾聽聞,這家店內牆上裝飾有大幅的老電影看板畫,是鹽埕當地有名氣的肉粽店,所以此次就應景邀女友一起去吃看看。

南部粽特有的配料通常是一層花生粉,此店也不例外,可惜量多的花生粉似乎掩蓋不了米粒部分僵硬的口感,不知是原本特色或是客人太多應接不暇,蒸煮時間想必應再拿捏好,咀嚼中仍可吃出部分糯米心的硬度,整體的口味也稍嫌偏重,而對比出如此表現,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北吃過的府城王記肉粽,則是偏向軟性口感,不過兩者反差雖然大,仍都有不少擁護者。

唸小學時幾乎每天放學後都先回到車路口的阿嬤家,那是在彰化民生市場附近的阿嬤老家,除了市場周邊供給庶民的多元民生物資,也是最競爭的小吃世界。車路口顧名思義,是兩條大馬路交會點,更是熱鬧的街道口,十字路口角落也各有賣店攤車各據一方。其中有攤肉粽餐車,每到午後三、四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曾間斷停駐在路口,甚至連舊曆年也守衛著車路口,那時候一放學經過路口,就會見到肉粽攤車已經推出準備,順餐車頂遮棚而下,總見幾串肉粽垂掛一邊,那已是每天所見的一幅街景。但奇怪的是,一年卻難得吃上一次,後來回想,很可能是早期大都習慣自家包粽,從餡料到糯米可以一手掌握,想吃什麼就包什麼,肉粽的習俗也一直維持;此外,少吃的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從小討厭豬肉,尤其是油花的肥豬肉,只要一聞上鼻馬上劇烈反胃,而外賣的肉粽又多肥肉,所以肉粽少能引起我的胃口,反而是旁邊的麵線糊才是最常光顧的小吃店。

這樣的光景持續很久,直到離開家鄉地,肉粽攤車的形象仍鮮明停在車路口的街角。後來只要有機會回到民生市場,除了麵線糊,總是會搜尋一下肉粽攤車是否仍在哉?不過不知何時起,肉粽車已經頂下店面,也在民生市場上,與麵線糊店相隔幾間店,雖然對肉粽味道的記憶不曾深刻,但攤車上掛滿粽子的形象卻未曾衰減。

以王記府城為例,招牌雖是肉粽,但反而比較喜愛非粽產品,如自己最愛的純粹菜頭湯,碩大厚切的白蘿蔔,熬煮爛燉,不會吃到生澀的氣味,牙齒也不會遇上生硬之處,這也是令我願意反覆吃它的原因。而鹽埕這家肉粽店,除了肉粽,客人配點的另一種熱門食物則是碗粿,一如台南府城,此店的碗粿也是以肉燥入身,雖口味重但也吃出小時候的古早味,肉燥入味過的瘦肉顯得頗有深度,讓古早醬味在口腔內撲鼻而入,一時也能衝擊很久很久以前的記憶,雖說南部在料理碗粿米粉手法不同,不過其中肉餡也算與彰化阿嬤老家的碗粿滋味相似。

端午肉粽雖差強人意,但意外勾引出久久以前的記憶,也算不虛此行。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二)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二)

開始採梨前一人一個籃子一把刀剪,雖然梨樹已經矮化,仍須有一副好身手來攀爬梨樹,在梨樹枝條上重心還要踩穩,一手拿刀剪一手扶著垂垂欲滴的大雪梨,此時僅能單靠腳力與身體倚賴樹枝取得平衡,稍有不慎可能栽跟斗,輕則直接把梨子連蒂扯下,而採下的梨子也不能隨力扔丟進藍,必須小心輕放才不至重傷皮肉,殊不知完形與否對水果本身是最重要的。

對個人來說,那樣的梨山經歷只有短短一星期,對果農而言卻是一輩子,所以今年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滋味裡肯定溶入故事中,實習生將一袋冷藏呵護的水蜜桃分送,不免也是山上親人對孩子的呼喚,而有幸吃到的人,記憶必定難以磨滅。

回首小時候,有一種醃漬桃最令人心生嚮往,那時不懂衛生,因為染紅的桃子稀有,味道又甘甜豐富,脆脆的皮肉又不同於醃瓜,大抵是由於色素與糖鹽調味得宜,一大桶裝的紅桃放在柑仔店醒目的玻璃櫃上,就像魔戒召喚,每每教孩童忍不住來上一顆,啃著啃著吃盡後,已是滿嘴紅唇,裂齒一笑開心的不得了,往往剩下的桃核捨不得放下,需反覆拼命吸吮,直到核仁滋味全消,才怏怏放棄,那可以是消磨幾十分鐘的零嘴。


↑水蜜桃粉嫩的紅妝撲粉,更顯嬌貴

在此應好好感謝實習生的梨山水蜜桃,不僅可口美味,又讓我充滿回憶,今年最讚的水蜜桃。

對,沒錯!今年搶頭香的是梨山的水蜜桃,不是拉拉山。

實習生教導如何選購水蜜桃:
成熟的水蜜桃果實飽滿、顏色均勻,但選購時不可揉捏,否則易造成損傷,成熟的水蜜桃質地柔軟,沒有好好保存果皮容易乾皺。而若要充分地將香味、甘味發揮出來,則不要放入冰箱中保存,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將桃子存放室溫中即可。而成熟度不足的水蜜桃則可放到冰箱下層,以攝氏0~2度低溫令其慢慢熟透。放入冰箱前一定要用紙或保鮮膜、塑膠袋包起,並且小心避免碰撞。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一)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

今年六月底最先吃到的是不知名來源的桃子,應是搶先進入市場的早摘桃,只要常溫下放上一天,原以為還可以繼續熟成,哪知身材都走了樣,更不用說滿身處處瘀青,這樣的桃子毫無香氣可言,第一口撲鼻而來的是逐漸腐敗的味道。

第二次吃到的是「好事多」的進口水蜜桃,體型碩大,水分飽滿,外表聞嗅起來似乎香甜可口,一口咬下後卻像喝多了水般浮腫虛胖,甜份也如稀釋糖水,留不住經口到鼻的後勁,很難說服自己的五感,香氣與口感都在之後瞬間衰竭消逝,吃完後的記憶接近模糊。

但接下來七月中旬吃到的梨山水蜜桃就不同凡響了,桃形雖不起眼,但粉嫩紅潤的色澤勻稱,未入口前由蒂頭率先聞起,即散發在地高山梅李的高雅清香,如此也直接喚醒了嗅覺,帶有某種恬淡氣息的熟悉感,待一口接一口之後,甘甜與香氣卻越發收斂凝聚,最後終於在口腔內綻放,因體型小,也無完美曲線,吃完後卻頗有意猶未盡之感,原來梨山的水蜜桃也能如此精悍,論條件不輸進口貨。


↑實習生老家在梨山的水蜜桃果園

有機會吃到今年的首輪梨山水蜜桃,是因為公司實習生老家就在梨山種水果。對於山下的人而言,水蜜桃當真屬於甜蜜的果實,不過對山上的人,那可是粒粒辛苦結晶,實習生說大約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年寒暑假都得上果園幫忙,從前聽媽媽話,以為勤奮工作對未來就有幫助,可是總有小小疑問在心頭,而且同學可以放假,自己卻不能擁有相同待遇,難怪長大後家裡哥哥姐姐七劍下山,一個個都往外打拚,沒人留山上。

這樣聽說起來,一顆小小的梨山水蜜桃更顯珍貴無比,除了感恩可以吃到,也想起小時候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能有如此稀有美味的桃子可吃,頂多就屬醃漬過、色素紅的不能再紅的蜜餞桃,不過在回想從前,先岔開談談一小段梨山經驗。

還記得中學時因為同學親戚在梨山種新世紀梨,有一年暑假需要人手上山幫忙,以為小時候很能爬樹那就大錯特錯了,都市人一上山就手忙腳亂,當然連梨子都無法好好摘採,原本蒂頭需完整保留,也因造成傷兵過多而損失慘重,幫忙一個星期後,與同學只好請罪下山,不過也因此了解果農的一日的確不簡單,透早天未亮四點起床,吃過早飯後兩兩機車搭載,往海拔更高、道路更崎嶇、坡度更陡峭的果園深入,有時機車蜿蜒頓足,或往車道旁一睨望,還真會嚇出冷汗。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鹿港糖水冰沙豆花+和美排隊臭豆腐(二)

鹿港糖水冰沙豆花+和美排隊臭豆腐(二)

說起臭豆腐,不免又想起小時候,古早的臭豆腐酥炸後皮脆肉嫩,起鍋時老闆會用夾臭豆腐的長竹筷將金黃豆腐一壓,啵皮一聲,馬上露出雪白的豆腐內裡,一塊豆腐一個窟窿,於是酸泡菜、醬油、辣椒醬、蒜泥一股腦兒填鴨進去,一口臭豆腐就會充滿酸辛辣風味,需要趁熱燙口才能酥脆爽口,於是吃臭豆腐的姿態就得邊吹邊嚼的一掃而盡。倒是後來臭豆腐料理有了一些轉變,各地也有各地的精華,有的店家先把豆腐剪成四小塊後再下鍋,有的處理起來除了外皮顏色深,其實也跟內裡一樣柔軟,有的乾脆全部酥炸了,豆腐表裡內外一起遭殃,不過吃臭豆腐各有所好,端看想吃什麼風格。

和美臭豆腐排隊店沒有起眼的店面,一輛餐車凸歸暝,應該就是在地人的招牌小吃美食,而此店臭豆腐的特色是短小精幹,外皮身段柔軟像似油豆腐口感,泡菜則有兩種,一是小黃瓜一是高麗菜,一甜一酸互相支援,再加上辣椒醬,也讓口感豐富不油膩,難怪好多人忍臭排隊。


↑臭豆腐一上桌馬上殺進入口,片甲不留

吃完臭豆腐,心裡默想的還是未完成的豆花序曲,少了它就像打上天空的花火沒有開成,尤其天氣悶熱煩躁,會教人生出彌補不了的缺憾,剛好最近有機會上鹿港吃過第一市場旁的豆花,和美距離鹿港不遠,於是慫恿同事就直接追殺到鹿港吃豆花。


↑鹿港豆花很好找,就在鹿港第一市場外

鹿港豆花特別在哪裡?一般夏天的豆花免不了會添加剉冰,除了剉冰的顆粒粗細不同,清水凝結的剉冰仍是剉冰,加了剉冰的豆花糖水可能會因為冰的融化而稀釋,不過鹿港這家豆花店似乎又多了一道心思,聰明的將冰沙混入吃豆花的糖水而成糖水冰沙,那麼怎麼吃也不會有稀釋問題,其中重要的只是拿捏冰沙糖水與糖水的比例而已,於是滿滿的一碗豆花,吃豆花的剉冰與喝到的糖水湯汁味道完全一樣,沒有口感落差問題,就這樣在熱天的鹿港夜晚,買豆花的人一波接一波,還見有人吃豆花特別要求剉冰要高出兩個碗身,可見客人對糖水冰沙豆花的喜愛。


↑鹿港糖水冰沙豆花,一入口便融化了悶燥的心與胃口

最不可思議的是,鹿港豆花的飽足感是別的市區的兩倍多,並且價格大眾化,一碗滿滿的花生豆花才二十五元,一來一往相較之下,市區根本吃不到這樣的東西,所以對鹿港豆花的印象特別深,而且第一市場周邊小吃林立,不愁吃不到心目中的東西,但到此也需叮嚀一下,過了八點的鹿港一般的熱食小吃攤與店家大都慢慢收攤休息,所以要吃小吃就要盡早喔。

鹿港糖水冰沙豆花+和美排隊臭豆腐(一)

鹿港糖水冰沙豆花+和美排隊臭豆腐(一)

豆花對我而言是一種難以抗拒的甜點,除了小時候把豆花當早餐的經驗會因為長尾理論而影響人的一生,優質的豆花更是老少咸宜,黃豆以及傳統花生的的營養成份也高,以至於只要聽到看到哪裡有豆花,就會口水分泌的忍不住躍躍欲試。

有陣子豆花連鎖店蜂擁而起,也會嘗鮮的試一試,但連鎖店為了配料多樣化,免不了參雜罐頭食品,結果當然不盡人意,吃來吃去,還是單點單店的老牌豆花店順口,就像人在台北只要有到公館汀洲路,就會吃上一碗龍潭豆花,習慣單純的口味也是從小養成。

前陣子聽家住和美的同事說,鎮上的排隊美食是一家豆花店,馬上勾起我的食慾,就想找一天殺過去吃它一次,正好有次星期六有機會,可惜找到鎮上老街的施家豆花店時竟然公休,真叫人氣餒,沒辦法只好吃隔壁粄條店的粄條果腹,可惜板條已經越來越少以純米製作,但店面古色古香,老闆有一定堅持,端出的粄條,以陶缽為碗公,食料的組合上有用心,紅蘿蔔、棕色香菇,綠色蔬菜加上白色粄條,配色不俗,卻也吃得開心。


↑和美豆花沒吃到,倒是吃了鄰店的粄條,
店面有古意,老闆也用心料理,點餐後請耐心

既然人來到了和美,一趟路途當然要把在地小吃都喚出,同事說,市場的爌肉飯也是一絕,算是老早既有的美食,店名阿呆,結果一路上看見的都是取名阿呆的店,也是一奇。不過已吃不下許多東西,只好找到另一排隊攤販,沒有店面,露天幾張桌面,位在黃昏市場停車場內,到的時候差點沒有座位,只能和其他人併桌,賣的是臭豆腐與麵線糊,還真是排隊店,但見客人五十一百的外帶,由於油炸需要時間,排隊的人潮沒有間斷過。


↑黃昏市場的臭豆腐需熟人引路,不過街區不大,只要聞香也能下馬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東海夜市可不可+小時候粉圓湯

東海夜市可不可+小時候粉圓湯

有時候隱藏版的吃食反而更貼近生活,沒有排隊的瘋狂,卻讓人回味無窮,東海夜市巷弄中的可不可珍珠紅茶可算得上是這樣的飲料之一。

有次因為同事託買東海夜市某巷內的珍珠紅茶飲料,忍不住搭便車一試之下,才知道大隱於市的小吧台也可以有精湛的技巧,讓單純的珍珠粉圓變身灰姑娘而成令人驚豔的食材,因為遇冰會變硬的珍珠粉圓在這家一坪小店的處理下,一杯700cc帶冰的茶飲,喝完前竟可以維持Q軟度不變硬,或許是糖度的加乘,又或者是故意煮得熟爛,但至少加入冰塊後的珍珠始終維持軟彈力,沒讓以往個人對珍珠粉圓既定的偏見否定,至於過去會對波霸粉圓或珍珠粉圓有不良觀感,那就必須從小說起了。


↑口感意料之外的珍珠紅茶

有點年紀的人小時候應該都喝過粉圓湯,不論是太白粉(樹薯)或番薯粉製成,古早味的粉圓其實沒有今日如此碩大無比的身形,那時候最喜歡冬天的粉圓湯,記得小販往往雙肩擔著行動廚具,常常某定點某定點的走賣,一邊有炭火小爐煨溫糖水,一邊有淺底寬口的陶碗餐具層層疊疊,印象很深刻的是,陶碗的碗內帶有偏土的白底,碗口邊緣和碗身則有手工藍線塗布,端上手的一碗溫熱的粉圓湯,粉圓色澤由內到外、由深至淺半透明,中間帶有實心的白點,又因為陶碗低淺,雖盛滿碗卻總還讓焦糖湯水互相滲透粉圓,粒粒頓顯晶瑩剔透,平均盪漾在碗內,一邊吹涼一邊迫不及待的一口咕嚕吸食,甜蜜的糖水與彈牙的小粉圓在口腔內交響碰撞,那樣的粉圓才無須過度咀嚼,一顆顆一粒粒經喉嚨順滑而下,勁道剛剛好,不堅硬也不黏膩,對於粉圓的記憶也鑲嵌在當時,直到後來陸續有所謂「青蛙下蛋」、「珍珠粉圓」、「波霸珍珠」出現,但不知如何,總是過不了關粉圓湯的記憶這一關。

有陣子北上工作,吃到比較符合記憶條件的粉圓湯唯有在百貨公司連鎖經營的小南門豆花,以小粉圓為食材至今不變,可順勢一提的,小南門還留有顏色黃黃的粉粿這種古早甜點,只不過在百貨公司吃粉圓價格不菲,已是少了那麼一點點吃國民美食的心情了。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西門町麵線+小時候古早麵線(二)

西門町麵線+小時候古早麵線(二)

小時候阿嬤家在彰化市車路口民生市場附近,眾所周知市場能夠餵養一地區的民生大事,除了生鮮蔬果、雞鴨魚肉,還有可能的五金電器、用品修補、跌打損傷、江湖奇術等,而美味的小吃更是市場歷久不衰的王道,那時候的民生市場周邊,還可以記得的熟食小吃就有肉圓、鹹湯圓、滷肉飯、肉粽、碗粿、麵線等,而占據路口的ㄧ爿麵線店也成為最便利的庶民點心,但為何這間店的麵線如此特別以致令我念念難忘?如果說至今走過台灣各地皆未曾見過這樣的麵線料理組合並不為過。

市場麵線糊的招牌菜只有兩樣,一是清麵線,一是肉羹,牆壁上的點單上則書三款,一是清麵線,一是肉羹,再來就是綜合。什麼是綜合?顧名思義,清麵線加肉羹。綜合也是小時候的習慣與最愛,一來可能與價錢有關,同樣價錢可吃到兩種食物何樂不為;二來小朋友吃東西總喜歡不同花樣。這樣的組合大概全台灣找不到了,麵線的配料不是大腸也非蚵仔,而是肉羹,而且肉羹的料理與今天吃到的模樣迥然不同,這家店所料理的肉羹湯清澈見底,且加入大量的高麗菜葉片,一碗淺碟厚重的陶碗裡,除了肉羹還能吃到葉片蔬菜,獨一無二,也造成那時候的既定印象,以為肉羹就該如此模樣與滋味,除了羹肉可以墊飽肚子,高麗菜的鮮甜搭配起來竟絲毫不讓小朋友反感怯步,實在厲害。如是,客人只要喊叫一聲台語「綜合的!」即知是麵線與肉羹的金剛合體。

以後只記得從兩塊錢到五塊錢調變後,家也搬離彰化,麵線糊則成為打包的記憶。所幸幾年前有機會帶女友﹝不同人﹞認識生長的家鄉彰化市,於是大力推薦市場旁「綜合的」,那次回到民生市場,老店仍在,店面維持以往,沒有太多改變,不過老闆已從上一輩交棒,但不知怎的,或許對老一輩的形象根深蒂固,滋味似乎不同以往,這大概也讓我從現象學轉悟而成混沌理論,回到過去以為可以維持記憶中的不變,怎知其實一切都在變幻中。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西門町麵線+小時候古早味麵線(一)

西門町麵線+小時候古早味麵線(一)

第一次被朋友帶去吃已經是十幾年前了,那時候店面就像一般麵線店,沒有什麼裝潢,不像現在一切講求識別標誌,服裝、logo、燈光營造、明亮氣派。來到西門町逛累了,又不想吃正餐,那麼很多人就會選擇阿宗麵線,麵線本來沒有大學問,但很多人排隊就有問題,原來是沒有坐位的立食店。

那時候跟著朋友點上一碗,才發現人為了吃也可以沒氣質,捧著一碗綠色塑膠碗裝盛的大腸麵線糊,當下就有點不知所措,從小被訓練的禮節好像派不上用場,好好立正站著也不是,又不是軍隊;兩腳三七步也不是,不成體統;蹲呢?那更不行了,小時後再窮都要上桌坐著吃飯吃東西,怎麼可以蹲著吃;靠著柱子呢?又不是把妹,也沒有那麼多柱子,於是當場就在猶疑中、一下子重心在右腳、一下子換左腳,頭低低的吃完一碗淅瀝呼嚕的麵線糊。

後來曾經又跟女友吃過一次,不過那已經是為了讓女友體驗一下什麼是站著吃的麵線而已,以後就沒再吃過西門町的麵線。

現象學中有一個道理是,當你看見一張曾經參與過的、或是有意義的照片時,並不只是一張單純的照片而已,依循現象學的思路,應當是看見照片的此時又重新回到照片中的彼時,然後重新經歷一遍照片中的事情,一張照片帶來的不僅是回憶,更是回到過去。麵線如果是這張照片,那麼緬懷的不單是麵線,而是過去在某一段時間已然鑽潛在身心的基因,儘管只是簡單的麵線糊。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冰沙排隊店—東海夜市綠豆沙牛奶+龍井海埔厝阿婆綠豆沙手搖冰(二)

冰沙排隊店—東海夜市綠豆沙牛奶+龍井海埔厝阿婆綠豆沙手搖冰()

鏡頭在夕陽西下前停格,龍井大肚溪出海口的河堤上,手中的搖搖冰也幾乎見底,餘暉正以慢動作被大海緩緩的吞沒,就先將時光倒敘,回溯到東海綠豆沙牛奶。



↑唯有用全景鏡頭才能描述大肚溪出海口的夕陽美景

同事見我買了東海綠豆沙牛奶,也說起龍井家附近的搖搖冰非常有名,那是一種老式的手搖冰,必須很賣力地不時攪拌,好讓冰沙不會結成冰塊,搖搖冰店就在一棵老榕底下,沒有招牌,只有立地醒目的燈箱上寫著大大的[冰]以及[搖搖冰],她說常喝的是酸梅搖搖冰,但我心中浮現的卻是小時候百香果帶有酸甜風味、金黃色澤的搖搖冰,不過酸梅也可能是小時候常吃的染紅酸梅吧。聽她一言,並助我二話不說的直接殺去龍井,尋找傳說中的沒有招牌的手搖冰。


↑阿婆氣定情閒的指揮搖搖冰出貨

阿婆說,搖搖冰在此擺攤已經有四十幾年,還說,住在這裡的老房子也有五十幾年,的確看得出歲月的痕跡在攤車上不留情的爬梳將近一世紀,陽光西曬的力道也把沒有防曬係數的攤車烘出老態,即使屋簷上的老榕樹比屋齡還高,茂密的樹蔭也無法抵擋,逼著店家不得不在面前撐出一片垂直式的遮陽棚,攬阻每日拜訪的夕陽,於是阿婆的工作區看起來倒像自家廚房,客人要買搖搖冰,需走到攤車兩旁後側,才見得著人。



↑搖搖冰攤車已見曝光過度的效果


買上一杯小時候的回憶,搖搖冰店旁就是龍井大排,兩岸的觀光路整建光鮮,又有觀景台,也不失為喝搖搖冰的好地點。百香果手搖冰果不其然擁有古早氣味,但見店家以老水桶裝出搖搖冰,即知是非常節省於工具成本的老店,不過放眼望向中度汙染的龍井大排,口中不知不覺也隱約生出「番仔火」的打火石味,太驚人了,老口味搖搖冰與龍井大排的組合竟深藏有紅酒Body氣韻,鄉土飲食可說往往有意外發現。



↑龍井大排風景雖美,卻汙染嚴重


同事家住海埔厝,路口正是搖搖冰店,同一條道路往北是中厝,往南盡頭則是靠盡大肚溪的田尾厝,老地名的「厝」味完全顯現了地方的古意。她並耳提面命說,往龍港國小前的河堤上,有龍井最美的夕陽景觀,於是不免俗驅車直奔,夕陽雖美不容錯過,但途經屬福田里的田尾厝,沿路水稻田一望無際,除了一些鐵皮工廠干擾,一路便覺心曠神馳,猶如滑行在稻梗上的鳥,連心底都生出嫩綠的新芽希望,如此幸福就在不遠處銜接龍港國小前大肚溪的河堤。河堤用作河濱運動公園,偶有單車、慢跑、散步的人擦身,此刻鏡頭又回到現在,繼續緩緩的搖向出海口,刺眼的光芒與手中即將吸盡的金黃色百香果手搖冰相映成趣。

好了,今日的冰沙喝得太超過,也該暫停一下,以免支氣管受不了。

↑廣陌良田偶有工廠穿插其間,但仍不失風景



↑龍港國小校園小巧,運動場的大小就是校園


招牌美食:無招牌搖搖冰。老式的手搖冰處理,是在地人才知道的冰品,主要有綠豆沙、百香果、酸梅冰、檸檬冰等。另味還有一味青草茶。



↑〈河堤上的傻瓜〉這首娃娃唱的歌不知怎麼了就跑出來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冰沙排隊店—東海夜市綠豆沙牛奶+龍井海埔厝阿婆綠豆沙手搖冰(一)

冰沙排隊店—東海夜市綠豆沙牛奶+龍井海埔厝阿婆綠豆沙手搖冰()

東海夜市新興街上小吃店林立,餵哺一年又一年來來去去的莘莘學子,也造就了無數的排隊小吃店。

在最熱鬧的叉路口就有一家綠豆沙牛奶攤位,不知何時起突然人滿為患的排隊又排隊,尤其夏日一到,每次經過幾乎都會見到長長人龍橫越一間咖啡店,也不得不讓咖啡店老闆每一見到穿過店面的排隊風景,就要提醒一次綠豆沙店家──排隊已經擋到門口了喔。


↑真的排隊擋到咖啡店門口不誇張,人龍如過太超過了,
老闆就會反覆誦念請客人注意不要擋到店門口

這個夏季天氣實在太熱,看到躍躍欲試的排隊人潮,自己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搔癢,戴上遮陽帽跟著接龍排隊,為打發時間,隨口問了排在前面的一位客人,是否有喝過這家的綠豆沙?有。好喝嗎?點頭。是因為店家強調所添加的牛奶為真?對。想必是高溫惹人厭煩,排隊的人似乎懶的啟口。

店面寬幅只有一個攤車大小,眼看兩位年輕小姐毫不間斷的挖剷、填鴨、而後如牆面水泥最後一道「西押給」手續,把杯緣溢滿的綠豆沙抹平,最後送進封口機,一杯杯綠豆沙牛奶很快的裝袋送出。排隊期間不時聽見手不停歇的老闆定時放送「排隊的客人請不要擋到咖啡店門口了!」如果排隊真的太長影響交通,現在店內也開始實施抽號碼牌了。


↑即使手腳伶俐,仍拚不過排隊的人



綠豆沙牛奶沒有特別複雜的食譜,除了主原料綠豆湯打冰,另外就是牛奶,最早的記憶是500CC高雄牛奶的綠豆沙,綠豆的清香風味明顯,與牛奶的香醇非常合得來,不過近年不知是不是年紀大了,喝起來總覺得甜度太過,少了記憶中那份爽朗滋味。倒是東海夜市的綠豆沙牛奶,甜度控制得宜,難怪很多女性連安全帽也不脫的加入排隊行列。


↑招牌飲料標示顯目

招牌美食:綠豆沙牛奶,古早味紅茶冰。牛奶強調原味,非奶精。先一杯口牛奶墊底,再把綠豆冰沙填滿外帶透明杯,喝之前需先攪拌。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