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國小旁老樹下的排隊小吃
原本就想找個地方吃中飯,並且沉澱思索一下有關茄投此地的老渡頭究竟在哪裡?從舊車路穿越茄投路,一整個上午都在巷弄間穿梭,就這樣在龍井國小路口撞見排隊的小吃攤,莫名的慾望又蠢動起來,只好停車一吃。
↑看見排隊小吃就勾引想吃慾望,只能停下腳步
「茄投」地名的出現很久遠,與過去的平埔族原住民息息相關,一幅約略在西元1757年左右的「乾隆台灣輿圖」(清乾隆21〜24),當中就標記有「加投庄」。如果從半線(彰化城內)西門街外出,將行經「刺桐腳」、「秀水莊」、「加螺莊」、「馬芝遴汛」、「馬芝遴社」、「馬明山莊」,接至「鹿仔港街」;平原往北未過溪,各地聚落還包括「紹安厝」、「番仔溝汛」「營盤埔」、「阿束番社」、「惡馬莊」、「白沙墩」等。而渡過大肚溪,北岸平原則廣布「龜山莊」、「掃菷尾」、「海埔厝」、「加投莊」、「鴨母藔」、「紹安厝」,一直通往近海水裡(社)汛、港。
水裡社也是平埔族居住社地,大約位於今日龍井區的龍目井景點周邊,清道光年間《彰化縣志》就記載著龍目井山下有二座奇石,如龍目形狀。一旁有自然湧泉形成,有小村社外圍竹籬,環井維生,此村莊即是水里社人生活的場域。今天如果走入龍目井景點,附近仍可見竹林環伺,散落的老屋更添蕭索氣氛。不過龍目井整修後,闢出文學步道,往後應該更容易親近。
平埔族遷離茄投後,以陳姓家族為首的移民拓墾此地,也形成茄投一帶陳姓聚落景觀,其中以陳三綱堂宗祠最有名。茄頭路主要路段過去由頂茄投、茄投和茄投尾組成的街區,頂茄投就有奉天宮,茄投尾則有保安宮,前後護佑茄投一地,而大肚龍井區域盛行已久的西保二十庄迎媽祖,據說就由茄投人士發起。
↑曾幾何時麵與米糕是絕配
這天中午,老樹下小吃攤留下我的腳步,順著隊伍點上一碗米糕,不知從何時起賣米糕的店家總會伴隨賣麵,於是不免俗的加點乾麵一碗,好吃嗎?這真是難以回答的問題,應該說老樹下排隊小吃常有在地自有的風味,而此家米糕偏向乾硬風,澆淋的醬料則走微甜路線,米糕上層的滷肉燥則少瘦肉,對於喜好入口易嚼的人來說,這樣的滋味或許不容易接受,也或者這就是靠海近水的村莊本色。難得的是老闆娘招呼人親切大方,彷彿你就是店裡常客,有提振心情的療效,也因此不管口感如何,嚐試一下總不虛此行。
↑具硬派風格的米糕,微甜的淋醬,肥厚的滷肉,交織成近海小村的風味
過去茄投庄前端臨溪有一稱作「寮仔」的小村,如果從茄頭尾巷弄進入,道路狹小甚至難容會車,但此地很可能就是早期欲從大肚溪對岸渡河的對接渡口之一,特別的是,這個小小社區的信仰中心是奉祀國聖爺鄭成功的國聖廟,似乎也與彰化國聖里的國聖永安宮的香火隔溪遙遙相應,很可能老渡頭就存在於過去。
↑寮仔社區內的主寺廟國聖廟,整建一新
排隊美食:乾式米糕,以微甜乳白色的淋醬搭配,滷肉燥少瘦肉。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