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肉粽的記憶

肉粽的記憶

連續兩星期都看見公司有同事蒸肉粽,那當然是端午節延續的餘味,很自然的也想起了小時候有關肉粽的記憶。不過先來說說前陣子端午後在高雄吃到的一款肉粽。過去即曾聽聞,這家店內牆上裝飾有大幅的老電影看板畫,是鹽埕當地有名氣的肉粽店,所以此次就應景邀女友一起去吃看看。

南部粽特有的配料通常是一層花生粉,此店也不例外,可惜量多的花生粉似乎掩蓋不了米粒部分僵硬的口感,不知是原本特色或是客人太多應接不暇,蒸煮時間想必應再拿捏好,咀嚼中仍可吃出部分糯米心的硬度,整體的口味也稍嫌偏重,而對比出如此表現,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北吃過的府城王記肉粽,則是偏向軟性口感,不過兩者反差雖然大,仍都有不少擁護者。

唸小學時幾乎每天放學後都先回到車路口的阿嬤家,那是在彰化民生市場附近的阿嬤老家,除了市場周邊供給庶民的多元民生物資,也是最競爭的小吃世界。車路口顧名思義,是兩條大馬路交會點,更是熱鬧的街道口,十字路口角落也各有賣店攤車各據一方。其中有攤肉粽餐車,每到午後三、四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曾間斷停駐在路口,甚至連舊曆年也守衛著車路口,那時候一放學經過路口,就會見到肉粽攤車已經推出準備,順餐車頂遮棚而下,總見幾串肉粽垂掛一邊,那已是每天所見的一幅街景。但奇怪的是,一年卻難得吃上一次,後來回想,很可能是早期大都習慣自家包粽,從餡料到糯米可以一手掌握,想吃什麼就包什麼,肉粽的習俗也一直維持;此外,少吃的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從小討厭豬肉,尤其是油花的肥豬肉,只要一聞上鼻馬上劇烈反胃,而外賣的肉粽又多肥肉,所以肉粽少能引起我的胃口,反而是旁邊的麵線糊才是最常光顧的小吃店。

這樣的光景持續很久,直到離開家鄉地,肉粽攤車的形象仍鮮明停在車路口的街角。後來只要有機會回到民生市場,除了麵線糊,總是會搜尋一下肉粽攤車是否仍在哉?不過不知何時起,肉粽車已經頂下店面,也在民生市場上,與麵線糊店相隔幾間店,雖然對肉粽味道的記憶不曾深刻,但攤車上掛滿粽子的形象卻未曾衰減。

以王記府城為例,招牌雖是肉粽,但反而比較喜愛非粽產品,如自己最愛的純粹菜頭湯,碩大厚切的白蘿蔔,熬煮爛燉,不會吃到生澀的氣味,牙齒也不會遇上生硬之處,這也是令我願意反覆吃它的原因。而鹽埕這家肉粽店,除了肉粽,客人配點的另一種熱門食物則是碗粿,一如台南府城,此店的碗粿也是以肉燥入身,雖口味重但也吃出小時候的古早味,肉燥入味過的瘦肉顯得頗有深度,讓古早醬味在口腔內撲鼻而入,一時也能衝擊很久很久以前的記憶,雖說南部在料理碗粿米粉手法不同,不過其中肉餡也算與彰化阿嬤老家的碗粿滋味相似。

端午肉粽雖差強人意,但意外勾引出久久以前的記憶,也算不虛此行。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二)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二)

開始採梨前一人一個籃子一把刀剪,雖然梨樹已經矮化,仍須有一副好身手來攀爬梨樹,在梨樹枝條上重心還要踩穩,一手拿刀剪一手扶著垂垂欲滴的大雪梨,此時僅能單靠腳力與身體倚賴樹枝取得平衡,稍有不慎可能栽跟斗,輕則直接把梨子連蒂扯下,而採下的梨子也不能隨力扔丟進藍,必須小心輕放才不至重傷皮肉,殊不知完形與否對水果本身是最重要的。

對個人來說,那樣的梨山經歷只有短短一星期,對果農而言卻是一輩子,所以今年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滋味裡肯定溶入故事中,實習生將一袋冷藏呵護的水蜜桃分送,不免也是山上親人對孩子的呼喚,而有幸吃到的人,記憶必定難以磨滅。

回首小時候,有一種醃漬桃最令人心生嚮往,那時不懂衛生,因為染紅的桃子稀有,味道又甘甜豐富,脆脆的皮肉又不同於醃瓜,大抵是由於色素與糖鹽調味得宜,一大桶裝的紅桃放在柑仔店醒目的玻璃櫃上,就像魔戒召喚,每每教孩童忍不住來上一顆,啃著啃著吃盡後,已是滿嘴紅唇,裂齒一笑開心的不得了,往往剩下的桃核捨不得放下,需反覆拼命吸吮,直到核仁滋味全消,才怏怏放棄,那可以是消磨幾十分鐘的零嘴。


↑水蜜桃粉嫩的紅妝撲粉,更顯嬌貴

在此應好好感謝實習生的梨山水蜜桃,不僅可口美味,又讓我充滿回憶,今年最讚的水蜜桃。

對,沒錯!今年搶頭香的是梨山的水蜜桃,不是拉拉山。

實習生教導如何選購水蜜桃:
成熟的水蜜桃果實飽滿、顏色均勻,但選購時不可揉捏,否則易造成損傷,成熟的水蜜桃質地柔軟,沒有好好保存果皮容易乾皺。而若要充分地將香味、甘味發揮出來,則不要放入冰箱中保存,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將桃子存放室溫中即可。而成熟度不足的水蜜桃則可放到冰箱下層,以攝氏0~2度低溫令其慢慢熟透。放入冰箱前一定要用紙或保鮮膜、塑膠袋包起,並且小心避免碰撞。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一)

今年當季首批的梨山水蜜桃下山記+小時候醃漬蜜餞桃()

今年六月底最先吃到的是不知名來源的桃子,應是搶先進入市場的早摘桃,只要常溫下放上一天,原以為還可以繼續熟成,哪知身材都走了樣,更不用說滿身處處瘀青,這樣的桃子毫無香氣可言,第一口撲鼻而來的是逐漸腐敗的味道。

第二次吃到的是「好事多」的進口水蜜桃,體型碩大,水分飽滿,外表聞嗅起來似乎香甜可口,一口咬下後卻像喝多了水般浮腫虛胖,甜份也如稀釋糖水,留不住經口到鼻的後勁,很難說服自己的五感,香氣與口感都在之後瞬間衰竭消逝,吃完後的記憶接近模糊。

但接下來七月中旬吃到的梨山水蜜桃就不同凡響了,桃形雖不起眼,但粉嫩紅潤的色澤勻稱,未入口前由蒂頭率先聞起,即散發在地高山梅李的高雅清香,如此也直接喚醒了嗅覺,帶有某種恬淡氣息的熟悉感,待一口接一口之後,甘甜與香氣卻越發收斂凝聚,最後終於在口腔內綻放,因體型小,也無完美曲線,吃完後卻頗有意猶未盡之感,原來梨山的水蜜桃也能如此精悍,論條件不輸進口貨。


↑實習生老家在梨山的水蜜桃果園

有機會吃到今年的首輪梨山水蜜桃,是因為公司實習生老家就在梨山種水果。對於山下的人而言,水蜜桃當真屬於甜蜜的果實,不過對山上的人,那可是粒粒辛苦結晶,實習生說大約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年寒暑假都得上果園幫忙,從前聽媽媽話,以為勤奮工作對未來就有幫助,可是總有小小疑問在心頭,而且同學可以放假,自己卻不能擁有相同待遇,難怪長大後家裡哥哥姐姐七劍下山,一個個都往外打拚,沒人留山上。

這樣聽說起來,一顆小小的梨山水蜜桃更顯珍貴無比,除了感恩可以吃到,也想起小時候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能有如此稀有美味的桃子可吃,頂多就屬醃漬過、色素紅的不能再紅的蜜餞桃,不過在回想從前,先岔開談談一小段梨山經驗。

還記得中學時因為同學親戚在梨山種新世紀梨,有一年暑假需要人手上山幫忙,以為小時候很能爬樹那就大錯特錯了,都市人一上山就手忙腳亂,當然連梨子都無法好好摘採,原本蒂頭需完整保留,也因造成傷兵過多而損失慘重,幫忙一個星期後,與同學只好請罪下山,不過也因此了解果農的一日的確不簡單,透早天未亮四點起床,吃過早飯後兩兩機車搭載,往海拔更高、道路更崎嶇、坡度更陡峭的果園深入,有時機車蜿蜒頓足,或往車道旁一睨望,還真會嚇出冷汗。